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发,于2002年5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它主要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的真菌感染,如侵袭性曲霉病、食管念珠菌病以及其他难以治疗的真菌感染。伏立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 14α-去甲基酶,从而发挥其抗菌作用。
伏立康唑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的真菌感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伏立康唑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 14α-去甲基酶。这种酶在真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该酶,伏立康唑能够有效地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从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此外,伏立康唑还具有较高的组织穿透力,可以在感染部位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伏立康唑在治疗各种严重的真菌感染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疗效。它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给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然而,伏立康唑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视觉障碍和心脏问题等。因此,在使用伏立康唑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和心脏状况,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患者在接受伏立康唑治疗时必须仔细监测肝毒性。临床监测应包括在开始治疗时进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在第一个月内至少每周检查一次。如果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检查频率可以降为每月一次。如果肝功能检查发现指标显著升高,除非医生评估患者的效益-风险后认为应该继续用药,否则均应停用伏立康唑。
疗程超过28天时,伏立康唑对视觉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有报道应用伏立康唑时发生视觉不良反应,包括视物模糊、视神经炎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因此,如果连续治疗超过28天,需监测视觉功能,包括视敏度、视野以及色觉。如果出现视觉异常,应及时就医。
伏立康唑能够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活性,尤其是CYP3A4酶,这可能导致与其他通过该酶代谢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与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一同使用可能会增加心脏问题发生的风险。因此,患者在使用伏立康唑时应避免与其他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同服。如果必须合用,应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电解质和心电图(ECG)。
为了保证伏立康唑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应将其储存在干燥、避光、室温条件下。具体要求如下:
不同人群在使用伏立康唑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伏立康唑是一种高效的抗真菌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肝功能、视觉功能和心脏状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并妥善储存药物。通过合理使用,伏立康唑可以有效治疗多种严重的真菌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