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多种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等。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伏立康唑的作用与功效、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药物。
伏立康唑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的14α-去甲基化酶,阻止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这种机制使得伏立康唑对多种真菌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
伏立康唑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真菌感染: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伏立康唑在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方面具有高效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伏立康唑的表现更为突出,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
口服:
首次剂量:每次400毫克,每日2次。
维持剂量: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
静脉注射:
首次剂量:每12小时6毫克/公斤,共2次。
维持剂量:每12小时3毫克/公斤,每日2次。
2岁及以上的儿童:
首次剂量:每12小时9毫克/公斤,共2次。
维持剂量:每12小时4毫克/公斤,每日2次。
对于体重特别低的2岁~<12岁儿童患者,建议静脉应用伏立康唑。
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负荷量减半。老年人用药无需调整剂量,但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吸收不良和体重特别低的2岁~<12岁儿童患者中,口服生物利用度有限,建议静脉应用。
伏立康唑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视物障碍、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幻觉、周围性水肿和腹痛。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为轻度到中度,但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停药。
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和视物障碍。此外,有报道指出伏立康唑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
长期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和视觉功能。特别是治疗时间超过28天的患者,应进行更频繁的监测,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不良反应。
伏立康唑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活性,尤其是CYP3A4,这可能导致其他通过CYP3A4代谢的药物血药浓度升高。因此,应避免与抗组胺药、奎尼丁、西沙比利、匹莫齐特和伊伐布雷定等药物合用。同时使用伏立康唑和苯妥英时,应密切监测苯妥英的浓度。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伏立康唑,除非对母亲的益处显著大于对胎儿的潜在毒性。育龄期妇女在使用伏立康唑期间需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2岁以下儿童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2岁及以上的儿童应严格遵照推荐剂量使用。
伏立康唑应储存在室温下,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冷冻可能导致药物结构变化。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存放,防止药物受潮。伏立康唑应远离阳光直射,定期检查药物包装的完整性,如有损坏应立即联系医生或药剂师。
患者在使用伏立康唑期间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上应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伏立康唑可能导致光毒性反应,特别是在儿童中更为常见。患者在户外活动时应采取严格的光保护措施,如佩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患者在使用伏立康唑期间应定期随访,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情况和身体状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