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副作用,注意事项
0
文章来源:药队长
发布日期:2025-04-26
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是一种双功能基烷化剂,具有抗肿瘤和杀细胞作用。该药物最早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由Ozegowski及其同事在德国耶拿的微生物试验协会研制。苯达莫司汀通过烷化作用使DNA单链和双链交联,干扰DNA功能和合成,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苯达莫司汀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适应症与用法用量
适应症
苯达莫司汀主要用于治疗以下几种恶性肿瘤: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适用于未经治疗或对其他一线疗法(除苯丁酸氮芥外)疗效不足的CLL患者。
- 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适用于在利妥昔单抗或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期间或治疗后6个月内进展的惰性B细胞NHL患者。
- 其他适应症:苯达莫司汀还可用于治疗何杰金病、非何杰金淋巴瘤、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和乳腺癌。
用法用量
苯达莫司汀有两种剂型,即溶液剂(苯达莫司汀注射剂)和冻干粉剂(注射用苯达莫司汀)。具体用法如下:
- 溶液剂:浓度为90mg/mL,必须在生物安全柜(BSC)或隔离器中使用带有金属针头和聚丙烯针座的聚丙烯注射器抽取并转移进行稀释。
- 冻干粉剂:复溶后的溶液浓度为5mg/mL,可在稀释前使用含有聚碳酸酯或ABS的封闭系统转移装置(CSTDs)或适配器作为额外防护。
剂量建议如下:
- 血癌:50-60mg/m²/天,连续3-5天,或每3-4周100-120mg/m²。
- 实体瘤:每4周120-150mg/m²,每日1次,30-60分钟静脉滴注。
副作用
苯达莫司汀的副作用主要包括:
- 骨髓抑制:应频繁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Hgb)和中性粒细胞。血液学指标的最低点主要出现在治疗的第三周。
- 感染:接受苯达莫司汀治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患者若出现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应联系医生。
- 输液反应:在临床试验中,苯达莫司汀的输液反应较为常见。应进行临床监测,出现严重反应时应停药。
- 肿瘤溶解综合征:在临床试验和上市后报告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出现过肿瘤溶解综合征。预防措施包括积极补液和密切监测血液生化指标,尤其是钾和尿酸水平。
- 皮肤反应:使用CYP1A2抑制剂(如氟伏沙明)可能升高苯达莫司汀血药浓度,增加毒性风险。CYP1A2诱导剂(如吸烟、利福平)可能降低苯达莫司汀血药浓度,影响疗效。
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苯达莫司汀时,应注意以下药物相互作用:
- CYP1A2抑制剂(如氟伏沙明):可能升高苯达莫司汀血药浓度,增加毒性风险。建议避免联用。
- CYP1A2诱导剂(如吸烟、利福平):可能降低苯达莫司汀血药浓度,影响疗效。建议避免联用。
存储条件
苯达莫司汀的存储条件如下:
- 注射液:需于2-8°C冷藏避光保存。
- 冻干粉剂:建议在室温(≤25°C)环境下避光储存。
监测与预防
在使用苯达莫司汀期间,应注意以下监测与预防措施:
- 全血细胞计数监测:应频繁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Hgb)和中性粒细胞。
- 感染预防:患者若出现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应立即联系医生。在接受苯达莫司汀治疗的患者中,存在感染复发的风险,包括乙肝、巨细胞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和带状疱疹。
- 输液反应监测:在患者第一个治疗周期后,询问其是否有输液反应的相关症状。发生3级或更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不应再次用药。对于发生1级或2级输液反应的患者,可在后续周期中采取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组胺药、退烧药和皮质类固醇。
- 肿瘤溶解综合征预防:预防措施包括积极补液和密切监测血液生化指标,尤其是钾和尿酸水平。在苯达莫司汀治疗开始时会使用别嘌醇,但与别嘌醇同时使用时,严重皮肤毒性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苯达莫司汀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和监测各项指标,以确保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免责声明 : 以上内容整理于FDA说明书、DRUGS及网络,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队长立场,亦不代表药队长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页面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主治医师,本站只做信息展示,不销售药品。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er/daf/index.cfm
药队长多年来,专注药品信息、临床招募等领域,尽力为患者带来一缕阳光、一丝温暖......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鲁ICP备2023035557号-3
证书编号:(鲁)-经营性-2022-0196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