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尼替尼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抗肿瘤作用。它通过阻断血液和营养物质对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舒尼替尼的作用与功效、用法用量以及常见副作用。
舒尼替尼的主要作用是抗肿瘤。作为一种选择性作用于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药物,舒尼替尼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等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这些受体在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通过阻断这些受体的信号传导,舒尼替尼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舒尼替尼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IST)、晚期肾细胞癌(RCC)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舒尼替尼表现出显著的疗效,被多个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
舒尼替尼及其主要代谢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5%和90%。口服后,舒尼替尼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约为61%。药物的半衰期较长,约为40-60小时,这使得每日一次的给药方案成为可能。舒尼替尼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主要经粪便排泄。
舒尼替尼的推荐剂量因适应症而异。对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晚期肾细胞癌(RCC),推荐剂量为50毫克,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周,然后停药2周(即4/2给药方案)。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推荐剂量为37.5毫克,每日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常见的剂量调整包括暂停用药或减少剂量。具体调整方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舒尼替尼的常见副作用包括皮肤异常、胃肠道不适、疲劳、乏力、腹泻、腹痛、便秘、味觉改变、厌食、恶心、呕吐等。皮肤异常可能表现为手足综合征、皮疹、脱发等。胃肠道不适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等。这些副作用多数为轻至中度,可以通过对症处理缓解。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舒尼替尼与强CYP3A4抑制剂合用可能会增加其血药浓度,与强CYP3A4诱导剂合用则可能降低其血药浓度。因此,在使用舒尼替尼期间,应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如果必须合用,应调整舒尼替尼的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舒尼替尼不推荐用于对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和妊娠期女性。此外,哺乳期妇女应谨慎使用,因为尚不清楚舒尼替尼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老年患者使用时应特别小心,因为他们的肝肾功能可能较差,容易出现药物蓄积。
舒尼替尼应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理想的存储温度为20℃至25℃,避免将药物暴露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中。此外,应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存放药物,防止受潮。药品应远离阳光直射,避免光照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