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是一种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作用的化疗药物,主要适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苯达莫司汀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贮藏、作用机制及疗效和安全信息。
苯达莫司汀的中文名称为苯达莫司汀,英文名称为Treanda,其他别称包括Bendamustine、存达、Treakisym、Belrapzo、Bendeka、BENDIT、Leuben。
苯达莫司汀由德国Ribosepharm GmbH生产,商品名为“存达”。目前市场上有仿制药,如印度海得隆版仿制药,规格为100mg,价格约为32美元一盒。
苯达莫司汀于2008年获得美国FDA批准,2010年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2013年在中国通过进口注册获批上市,并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苯达莫司汀有两种剂型,即溶液剂(苯达莫司汀注射剂)和冻干粉剂(注射用苯达莫司汀)。如果打算在稀释至输液袋之前使用含有聚碳酸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的封闭系统转移装置(CSTDs)、适配器和注射器,则请勿使用苯达莫司汀注射剂。如果使用注射器从药瓶中抽取苯达莫司汀注射剂并转移至输液袋,只能使用带有金属针头和聚丙烯针座的聚丙烯注射器进行抽取和转移。聚丙烯注射器外观呈半透明状。苯达莫司汀注射剂和复溶后的注射用苯达莫司汀中盐酸苯达莫司汀的浓度不同。溶液剂中盐酸苯达莫司汀的浓度为90mg/mL,冻干粉复溶后的溶液中盐酸苯达莫司汀的浓度为5mg/mL。请勿混合或联用这两种剂型。
苯达莫司汀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感染、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肿瘤溶解综合征和皮肤反应等。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减少,建议频繁监测全血细胞计数。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较为常见,应进行临床监测,出现严重反应时应停药。肿瘤溶解综合征在治疗的第一个周期内较为常见,需要积极补液和密切监测血液生化指标。皮肤反应也是一大问题,一旦出现,应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
苯达莫司汀注射液需于2–8°C冷藏避光保存,冻干粉制剂则建议在室温(≤25°C)环境下避光储存。有效期为24个月。
孕妇禁用苯达莫司汀,治疗期间及结束后6个月需有效避孕。哺乳期女性建议治疗期间及末次给药后1周内停止哺乳。具有生殖潜力的男性和女性在治疗期间及末次给药后6个月内需避孕。儿童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确立。老年人使用时,CLL患者疗效较年轻患者降低,NHL患者无显著差异。
苯达莫司汀与CYP1A2抑制剂(如氟伏沙明)联用可能升高苯达莫司汀血药浓度,增加毒性风险。建议避免联用。与CYP1A2诱导剂(如吸烟、利福平)联用可能降低苯达莫司汀血药浓度,影响疗效。建议避免联用。
在接受苯达莫司汀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细胞计数。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同时,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均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苯达莫司汀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对于未经治疗或对其他一线疗法疗效不足的CLL患者,以及在利妥昔单抗或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期间或治疗后6个月内进展的惰性B细胞NHL患者,苯达莫司汀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苯达莫司汀是一种双功能基烷化剂,具有抗肿瘤和杀细胞作用。其主要机理为DNA单链断裂,干扰DNA复制和转录,从而导致细胞死亡。苯达莫司汀在静脉输注后迅速达到血浆峰浓度,其剂量与暴露量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苯达莫司汀的蛋白结合率高达94–96%,稳态分布容积约为20–25升。
苯达莫司汀的安全性较高,但仍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尤其是在治疗初期。通过合理的用药指导和监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