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是一种具有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双重作用机制的化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该药物由美国Cephalon公司(现属Teva Pharmaceuticals)研发,于2008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在中国,苯达莫司汀以商品名“存达”进口注册,并于2013年获批上市,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苯达莫司汀的中文名称为苯达莫司汀,英文名称为Treanda,其他别称包括Bendamustine、存达、Treakisym、Belrapzo、Bendeka、BENDIT、Leuben。该药物有多种规格,常见的规格为100mg冻干粉剂。印度海得隆版仿制药的价格约为32美元一盒。
苯达莫司汀主要用于以下两种疾病:
苯达莫司汀通过干扰DNA复制和修复过程,导致癌细胞死亡,从而发挥其抗癌作用。
苯达莫司汀在静脉输注后迅速达到血浆峰浓度(Cmax),其剂量与暴露量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在分布方面,苯达莫司汀的蛋白结合率高达94-96%,稳态分布容积约为20-25升。这意味着药物在体内广泛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血浆中。
药物的代谢途径尚未完全明确,但其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少量通过胆汁排出。
苯达莫司汀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因此,治疗期间应频繁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如果到下一个预定周期的第一天仍未恢复到推荐值,可能需要延迟给药和/或随后降低剂量。在下一个治疗周期开始前,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应≥1×10⁹/L,血小板计数应≥75×10⁹/L。
由于骨髓抑制,接受苯达莫司汀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并在出现感染症状时及时联系医生。医生应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临床和实验室监测、预防和治疗)来应对感染和感染复发。
苯达莫司汀治疗过程中,输液反应较为常见。临床监测非常重要,出现严重反应时应停药。发生3级或更严重的过敏反应的患者不应再次用药。对于发生1级或2级输液反应的患者,可在后续周期中采取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组胺药、退烧药和皮质类固醇。
此外,患者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后应询问其是否有输液反应的相关症状。发生4级输液反应的患者应停用苯达莫司汀。
苯达莫司汀在某些特殊人群中的使用需特别注意:
苯达莫司汀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谨慎管理:
在使用苯达莫司汀时,应避免同时使用上述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