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普替尼(Repotrectinib),也被称为洛普替尼,是一种高效的小分子大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该药物通过抑制ROS1、TRK和ALK激酶,有效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瑞普替尼的主要功效在于其对ROS1、TRK和ALK激酶的高效抑制作用。这些激酶在多种癌症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ROS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通过抑制这些激酶,瑞普替尼能够有效地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路径,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临床试验显示,瑞普替尼在治疗ROS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瑞普替尼通过与活性激酶构象有效结合,避免了来自各种临床耐药突变的空间干扰。这种独特的机制使得瑞普替尼在治疗已经对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患者中表现出色。具体来说,瑞普替尼能够与ROS1、TRK和ALK激酶的ATP结合口袋结合,阻止这些激酶的磷酸化和活化,从而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瑞普替尼于2023年11月15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2024年5月1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也批准了瑞普替尼的上市申请。目前,瑞普替尼已被广泛应用于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其推荐剂量为160mg,每天口服一次,持续14天,然后增加到160mg,每日两次,并持续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瑞普替尼可能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共济失调和认知障碍。在临床试验中,75%的患者出现了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中4%的患者出现了3级或4级症状。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以防发生意外。
瑞普替尼可引起间质性肺病(ILD)/肺炎。在351名接受瑞普替尼治疗的患者中,2.9%的患者出现ILD/肺炎,1.1%的患者出现3级ILD/肺炎。中位发病时间为45天。如果患者出现新的或恶化的肺部症状,应立即停用瑞普替尼,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瑞普替尼还可能导致肝毒性。在351名接受瑞普替尼治疗的患者中,35%的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40%的患者出现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其中包括3级或4级症状。因此,在治疗的第一个月,应每两周监测一次肝功能测试,包括ALT、AST和胆红素,随后每月监测一次,并根据临床指示进行调整。如果出现肝功能异常,应暂停服用瑞普替尼,待病情好转后再以相同或减少的剂量继续服用,或根据严重程度永久停用。
根据人类先天性突变导致原肌球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TRK)信号改变的文献报道和动物研究结果,孕妇服用瑞普替尼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建议有生育潜力的女性在使用瑞普替尼治疗期间和最后一次给药后2个月内使用有效的非激素避孕方法。男性患者在使用瑞普替尼治疗期间以及最后一次给药后的4个月内也应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瑞普替尼的出现为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