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唑帕尼(Pazopanib)是一种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新型口服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子式为C21H23N7O2S。这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靶向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从而抑制肿瘤所需的新生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帕唑帕尼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包括肾癌、软组织肉瘤、卵巢癌和肺癌等。
帕唑帕尼是一种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活性来发挥作用。VEGFR是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激活这一受体,肿瘤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帕唑帕尼通过阻断VEGFR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除了抑制血管生成,帕唑帕尼还能够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它通过抑制多种与细胞增殖相关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如PD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和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来阻止肿瘤细胞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双重作用机制使得帕唑帕尼在多种癌症治疗中表现出色。
帕唑帕尼在肾癌治疗中的效果尤为显著。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帕唑帕尼能够显著延长晚期肾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例如,在一项针对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中,帕唑帕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2个月,而安慰剂组仅为4.2个月。此外,帕唑帕尼在治疗软组织肉瘤、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其他类型的癌症中也显示出积极的效果。
帕唑帕尼的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口服800毫克(4片200毫克),不与食物一起服用(至少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如果患者错过了剂量且距离下一次剂量小于12小时,就不应再补服。对于肝功能受损和同时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应调整剂量。例如,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应将剂量减少至200毫克,每日一次;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不推荐使用帕唑帕尼。
帕唑帕尼的常见副作用包括高血压、腹泻、头发颜色变化、疲劳、恶心、食欲减少、手足综合症、呕吐和腹痛。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高血压患者应在开始使用帕唑帕尼之前控制血压,并根据临床指示监测血压,必要时开始和调整降压治疗。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3级或4级高血压、间质性肺病、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等,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
帕唑帕尼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因此通常不适用于儿科患者。老年患者(65岁及以上)和年轻患者之间没有观察到帕唑帕尼有效性的总体差异,但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肾功能损害患者不建议调整剂量,但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或接受透析的患者不推荐使用帕唑帕尼。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中度和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不推荐使用。
帕唑帕尼作为一种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干扰肿瘤细胞生长,已经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然而,患者在使用帕唑帕尼时应注意剂量和用法,监测不良反应,并遵循医生的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