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仑伐替尼(乐伐替尼)在中国的上市为众多肝细胞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作为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仑伐替尼在治疗肝细胞癌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中国患者群体中,其疗效显著优于其他药物。本文将详细探讨仑伐替尼在中国的上市情况及其临床应用。
仑伐替尼(Lenvatinib)是一种由日本卫材公司研发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初于2015年2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在中国,仑伐替尼的上市进程同样迅速。2017年11月3日,日本卫材公司向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提交了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的上市申请。经过严格的评审和临床试验验证,2018年9月4日,仑伐替尼正式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首个用于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仑伐替尼主要用于治疗此前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临床研究表明,仑伐替尼在治疗肝细胞癌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治疗药物索拉非尼。尤其在中国患者群体中,仑伐替尼的疗效更为显著,显示出更高的生存率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此外,仑伐替尼还被发现对多种其他癌症类型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如甲状腺癌和肾细胞癌。
自2018年上市以来,仑伐替尼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2021年7月2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两家国产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上市,分别来自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和南京先声药业。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成本,还提高了患者的可及性。与此同时,仑伐替尼已被纳入中国医保目录,患者可以通过医院、药房或正规医疗服务机构购买到该药物,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仑伐替尼治疗过程中,高血压是一个常见的不良反应。在接受仑伐替尼治疗之前,患者的血压应得到良好控制。如果患者已知患有高血压,应在治疗前接受稳定剂量的降压治疗至少1周。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压,通常在治疗1周后进行首次监测,之后两个月内每2周监测一次,其后每月监测一次。如果血压升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物。
使用VEGF通路抑制剂如仑伐替尼,可能会增加动脉瘤和动脉夹层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有高血压或动脉瘤病史的患者。因此,在开始仑伐替尼治疗前,医生应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适合使用该药物。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
仑伐替尼治疗过程中,蛋白尿也是一个常见的不良反应。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如果尿试纸法检测结果显示蛋白尿≥2+,则可能需要暂停给药或调整剂量。严重情况下,如出现肾病综合征,应立即停用仑伐替尼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为了保证仑伐替尼的药效,正确的存储条件至关重要。仑伐替尼应储存在20–25°C(允许偏差在15–30°C之间),避免暴露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中。此外,应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存放药物,防止药物受潮。储存时,尽量避免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频繁切换,以保持药品的质量。
仑伐替尼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特别是与CYP3A4底物、CYP2C8底物以及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例如,同时使用仑伐替尼和已知会延长QT/QTc间期的药物可能会导致心脏问题,应尽量避免。如果必须同时使用,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水平。在使用仑伐替尼期间,患者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评估潜在的相互作用风险。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