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唑帕尼(pazopanib)是一种多靶点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和软组织肉瘤。该药物自2009年在美国首次获批以来,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本文将详细介绍帕唑帕尼在国内的上市时间及相关信息。
帕唑帕尼(pazopanib)于2009年10月19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成为首个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随后,该药物陆续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为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中国,帕唑帕尼的上市时间相对较晚。2017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帕唑帕尼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批准基于多项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帕唑帕尼在治疗晚期肾细胞癌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同年3月3日,帕唑帕尼正式在中国市场上市,为国内的肾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除了肾细胞癌,帕唑帕尼还在2012年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化疗的晚期软组织肉瘤(STS)患者。在中国,帕唑帕尼的适应症主要集中在晚期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以及接受过细胞因子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帕唑帕尼的适应症可能会进一步扩展。
帕唑帕尼的推荐初始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800毫克,空腹或随餐服用均可。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处方剂量服用。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剂量或停药。
帕唑帕尼的常见副作用包括高血压、腹泻、恶心、乏力等。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可使用降压药物进行控制。腹泻和恶心等症状通常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和适当的药物缓解。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
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帕唑帕尼的剂量需要根据肝功能水平进行调整。轻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至600毫克/天,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则不推荐使用帕唑帕尼。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该药物,以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帕唑帕尼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特别是CYP3A4酶的抑制剂和诱导剂。患者在使用帕唑帕尼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强效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克拉霉素等)和诱导剂(如利福平、圣约翰草等)。如果必须联合使用,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和不良反应,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总的来说,帕唑帕尼作为一种重要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为晚期肾细胞癌和软组织肉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