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格替尼(Alunbrig),是一种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药物。该药由武田制药公司研发,于2017年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本文将详细介绍布格替尼的作用与功效、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布格替尼是一种高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靶向抑制ALK、ROS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活性。这些受体在某些类型的癌症中过度活跃,导致癌细胞增殖和扩散。通过抑制这些受体的活性,布格替尼可以有效地阻断癌细胞的生长信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表明,布格替尼在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对克唑替尼产生耐药性的患者中。布格替尼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灶也有一定的疗效。
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布格替尼在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一项名为ALTA的临床试验中,接受布格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45%,其中完全缓解率(CR)为3%。此外,布格替尼还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PFS达到了16.7个月。
在另一项针对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布格替尼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颅内客观缓解率(IC-ORR)达到了67%。这些数据表明,布格替尼不仅对全身病变有效,还能够有效控制脑转移灶的发展。
布格替尼的推荐剂量为:前7天口服90mg,每日1次;然后增加剂量至180mg,每日1次。患者应持续服用布格替尼,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如果因不良反应以外的原因中断治疗14天或更长时间,则在增加至既往耐受剂量前,应以90mg每日一次的剂量恢复治疗,持续7天。
布格替尼可以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应整片吞服,不要压碎或咀嚼药片。若漏服一剂或在服药后发生呕吐,不应补充漏服剂量,而应在下次服药时间服用规定剂量。
布格替尼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疲劳、咳嗽和头痛。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包括间质性肺病(ILD)/非感染性肺炎、高血压、肝功能异常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新的呼吸道症状或恶化的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1级或2级间质性肺病(ILD)/非感染性肺炎,应在恢复至基线后降低剂量继续治疗或停用布格替尼。对于3级或4级间质性肺病(ILD)/非感染性肺炎或1级或2级间质性肺病(ILD)/非感染性肺炎复发,应永久停用布格替尼。
在使用布格替尼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肝功能检测,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同时,应避免与强效或中效CYP3A抑制剂(如酮康唑、利福平等)合用,因为这些药物会增加布格替尼的血浆浓度,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如果无法避免合用,应按照建议调整布格替尼的剂量。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此外,应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源和感染源,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降低感染风险。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