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格替尼(Brigatinib)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该药物通过抑制 ALK 激酶活性,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本文将详细介绍布格替尼的作用与功效、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布格替尼属于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特异性地抑制 ALK 激酶的活性。这种抑制作用不仅能够阻止 ALK 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还能克服第一代 ALK 抑制剂(如克唑替尼)耐药的问题。通过阻断 ALK 信号通路,布格替尼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布格替尼在治疗 ALK 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对于初治和经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布格替尼均显示出较高的客观缓解率和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此外,布格替尼还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病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布格替尼主要适用于 ALK 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特别是那些对第一代 ALK 抑制剂耐药的患者。在使用布格替尼之前,患者应进行 ALK 基因检测,以确认 ALK 的阳性状态。
布格替尼的推荐剂量如下:前 7 天口服 90 mg,每日 1 次;然后增加剂量至口服 180 mg,每日 1 次。患者应持续服用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如果因不良反应以外的原因中断治疗 14 天或更长时间,则应以 90 mg 每日 1 次的剂量恢复治疗,持续 7 天,再逐渐增加至之前的耐受剂量。
在使用布格替尼时,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剂量调整。如果患者同时使用强效或中效 CYP3A 抑制剂,应将布格替尼的剂量降低约 50% 或 40%。如果患者同时使用强效或中效 CYP3A 诱导剂,应避免同时使用,但如果无法避免,可根据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布格替尼的剂量。
布格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性肺炎、间质性肺病(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热、呼吸困难、肺栓塞和乏力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致命后果,如感染性肺炎、脑血管意外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应密切监测新的或加重的呼吸道症状,并及时就医。对于 1 级或 2 级的 ILD/非感染性肺炎,可在恢复至基线后降低剂量继续治疗;对于 3 级或 4 级的 ILD/非感染性肺炎或复发的 1 级或 2 级 ILD/非感染性肺炎,应永久停用布格替尼。
对于轻度或中度肝损害患者,不建议调整剂量;对于重度肝损害患者,应将布格替尼的剂量降低约 40%。对于轻度或中度肾损害患者,不建议调整剂量;对于重度肾损害患者,应将布格替尼的剂量降低约 50%。孕妇应避免使用布格替尼,因为该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哺乳期女性应停止母乳喂养。目前尚无儿科患者使用布格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因此不推荐用于儿童。
布格替尼应储存在原包装中,避免高温、潮湿和光照。建议将药物存放在温度不超过 30°C 的干燥处,避免将药物暴露在极端环境中。药物的有效期为 24 个月。
患者在使用布格替尼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用法用量,避免与其他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同服。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肺部状况,防范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建议患者报告任何原因不明的肌肉疼痛、压痛或无力,并监测 CPK 水平。如果发生 3 级或 4 级 CPK 升高伴 2 级或以上肌肉疼痛或无力,应暂停服用布格替尼。此外,监测胰酶和肝酶水平,控制高血糖,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