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唑帕尼(Pazopanib)是一种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新型口服血管生成抑制剂,目前其专利已被诺华公司收购。帕唑帕尼主要通过靶向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肿瘤所需的新生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2009年10月,帕唑帕尼首次在美国获得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在中国,帕唑帕尼也已获得批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帕唑帕尼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靶向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血液供应。VEGFR是促进血管生成的关键受体,帕唑帕尼通过与VEGFR结合,抑制其激活,从而减少肿瘤周围的新血管生成,最终导致肿瘤缺血和死亡。
除了VEGFR,帕唑帕尼还能够抑制其他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如PD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和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这些受体在肿瘤生长和扩散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帕唑帕尼的多靶点抑制特性使其在多种癌症治疗中表现出色。
帕唑帕尼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和软组织肉瘤(STS)。这两种癌症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传统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帕唑帕尼通过其独特的靶向作用机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帕唑帕尼的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口服800mg(4片200mg),不与食物一起服用(至少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如果患者错过了一次剂量,且距离下一次剂量小于12小时,就不应该再服用。对于肝功能受损和同时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帕唑帕尼的剂量调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于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建议将帕唑帕尼剂量减少至200mg,每日口服一次。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不推荐使用帕唑帕尼。如果患者同时服用强效CYP3A4抑制剂,应将帕唑帕尼的剂量减少至400mg。对于强效CYP3A4诱导剂,建议避免同时使用。
帕唑帕尼应整片吞服,不要压碎或咀嚼,以免增加吸收率,影响全身暴露。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帕唑帕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腹泻、恶心、呕吐、高血压等。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数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或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来缓解。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血栓性微血管病、胃肠道穿孔、间质性肺病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在使用帕唑帕尼期间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和肾功能检查。此外,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因为帕唑帕尼本身就有延长QT间期的风险。
患者在使用帕唑帕尼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饮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其次,避免将药物暴露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中,最好将药物保存在室温20℃至25℃之间,防潮防湿,并远离阳光直射。
最后,患者应定期复诊,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以便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患者计划进行手术,应在术前至少1周停止服用帕唑帕尼,术后至少2周内不要给药,直到伤口完全愈合。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