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达尼布(Nintedanib)是一种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其他纤维化疾病的药物。本文将详细介绍尼达尼布的使用方法和用药指南,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药物。
尼达尼布应与食物同服,用水送服整粒胶囊,不得咀嚼或压碎。推荐剂量为每次150毫克,每日两次,给药间隔约为12小时。患者应在治疗开始前及给药过程中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应降低剂量或停药。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例如,如出现肝酶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在1.5倍正常值上限(ULN)之内,且无中度肝损伤(Child-Pugh B)迹象时,可中断治疗或降低剂量至每次100毫克,每日两次。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每次100毫克,每日两次,则应停止治疗。
如果漏服了一个剂量的药物,应在下一计划服药时间继续服用推荐剂量的药物,不应补服漏服的剂量。不应超过推荐的每日最大剂量300毫克。
在使用尼达尼布治疗前,患者应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胆红素的检测。治疗前三个月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之后根据临床指征进行检查。如果患者出现可能表明肝损伤的症状,如疲劳、厌食、右上腹部不适、尿黑或黄疸,应立即进行肝脏检查。
尼达尼布的常见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和呕吐。大多数患者出现轻度至中度腹泻,发生在治疗的前3个月内。首次出现腹泻症状时,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进行治疗。如果腹泻持续,应考虑减少用药剂量或中断治疗。对于经过适当支持治疗(包括抗呕吐治疗)后仍持续出现恶心或呕吐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减少剂量或中断治疗。
尼达尼布可能会增加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因此在治疗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如已知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时应谨慎。对于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迹象或症状的患者,应考虑中断治疗。
基于尼达尼布的作用机制,该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在上市后期间,观察到尼达尼布会导致非严重和严重出血事件,其中一些是致命风险。因此,只有在预期益处超过潜在风险的情况下,才在已知出血风险的患者中使用尼达尼布。
通过以上详细说明,希望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尼达尼布的使用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如有任何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