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普司亭(Romiplostim),又称为Nplate,是由美国安进公司研发生产的一种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这种药物通过模仿人体的天然TPO来提升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罗普司亭于2008年8月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随后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得批准,包括在2022年1月在中国获批上市。
罗普司亭的主要适应症是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尤其是那些对其他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从而增加出血风险。罗普司亭通过激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 receptor),促进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除了治疗ITP,罗普司亭还被批准用于急性放射综合征的造血综合征。急性放射综合征是指人体受到高剂量辐射后发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造血系统损伤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罗普司亭通过促进血小板的生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减轻症状,提高生存率。
罗普司亭的主要适应症包括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急性放射综合征的造血综合征。对于ITP患者,罗普司亭能够有效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对于急性放射综合征患者,罗普司亭有助于改善血液学指标,减轻症状,提高生存率。
罗普司亭的初始剂量通常为1 mcg/k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在计算初始剂量时,应始终使用治疗开始时的体重。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未能在4周内达到并维持在≥50×109/L的水平,可根据血小板计数反应逐步调整剂量,每次增加1 mcg/kg,直到达到最大周剂量10 mcg/kg。如果在最大周剂量10 mcg/kg治疗4周后,血小板计数仍未增加到足以避免临床上重要出血的水平,应停止使用罗普司亭。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风险定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剂量。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超过150×109/L,应暂停给药,直到血小板计数降至100×109/L以下。然后,可以从较低的剂量重新开始治疗,通常每次减少1 mcg/kg。在调整剂量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情况,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对于肾功能受损或肝功能受损的患者,罗普司亭的用法用量可能需要调整。轻度肝功能受损(Child-Pugh A级)的患者推荐剂量为7.5 mg/日,如果不能很好耐受,可将剂量降至5 mg/日。中度肝功能受损(Child-Pugh B级)的患者推荐剂量为5 mg/日,如果不能很好耐受,可将剂量降至2.5 mg/日。重度肝功能受损(Child-Pugh C级)的患者,如果预期的获益高于风险,可以采用2.5 mg/日一次,但不得超过这一剂量。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目前没有专门的临床研究数据,但预期肾功能受损不会显著影响药物暴露,因此不推荐调整剂量。
在使用罗普司亭期间,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治疗初期,每周监测一次血小板计数;在达到稳定的血小板计数后,可以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如果血小板计数超过150×109/L,应暂停给药,直到血小板计数降至100×109/L以下,再从较低的剂量重新开始治疗。
罗普司亭与某些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例如,与CYP3A4强效抑制剂(如酮康唑、伊曲康唑、克拉霉素等)合用时,应谨慎调整剂量。如果需要合并使用中效CYP3A4和/或P-糖蛋白(PgP)抑制剂(如氨普那韦、红霉素、氟康唑等),可将罗普司亭剂量降至2.5 mg/日。停用这些抑制剂后,应在2-3天的洗脱期内逐渐恢复原剂量。
罗普司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疲劳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包括血栓形成、肝功能异常等。如果患者出现任何不适或疑似不良反应,应立即联系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罗普司亭作为一种创新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急性放射综合征的造血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通过合理使用和密切监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